本周看什么 | 在海边的金敏喜和摄像机背后的人
深焦口碑榜
31
List of Films
策划 | 深焦编辑部
本期统筹 | 阿萌(北京)
本期编辑 | 车小爷(长春)、2miao(武汉)
深焦口碑榜榜单
言
前
五一小长假后的第一周,天气愈显燥热,经历了一周的忙碌,不知各位读者是否稍感疲惫,周末已至,不如稍作休息,在口碑榜上挑选一两部中意的影片观看,让疲惫一扫而空吧。
本周进榜的新片是两部风格极为私人化的作品。
借着柏林银熊的东风,《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的八卦话题性被推至顶点,叙事简单平缓,充满琐碎对话与酒桌尬聊的《独自》也许是洪尚秀最私人化的一部作品。导演充满暧昧性的拍摄手法、现实与影像彼此交织的剧情使得该片如梦如幻,又无限接近于现实。至于如何来更好的观看洪尚秀的这部新片,不妨来看看这篇长文: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想念你
《持摄像机的人》是一部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烂番茄新鲜度持续100%,201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15部入围影片之一,该片由纪录片摄影师25年来游走世界积累的素材混剪而成,形式上似是一场个人化的冒险,私人化的电影语言看似破碎而漫不经心,但摄影过程中不加掩饰的抓取反而带来一种来自于平凡生活本身的真实感与震撼,更是一场探讨人与摄像机关系的实验。
本周榜单,《八月》仍高居榜首,受到编辑部青睐的《追捕聂鲁达》也势头喜人,遗憾的是上周刚刚上榜的两部爱情喜剧《喜欢你》与《春娇救志明》似乎表现不佳,《西葫芦的生活》也面临下榜风险,如果有喜欢这几部电影的读者朋友们,请快来投票吧!
距戛纳电影节还有10天,除了报道团紧张的前期筹备外,深焦也推出了一系列重磅推送为戛纳70周年预热。上周,完整的片单已经揭晓,本届电影节影片数量众多,难免眼花缭乱,于是编辑部带来了对各个单元重点影片的梳理:今年戛纳,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何种惊喜 or 惊吓?想了解本届戛纳的更多八卦,可看:男神导演欧容离金棕榈还远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人遗忘但惊喜连连的戛纳单元: “我们不是落选者沙龙!” 以及一大波八卦 | 深焦 x 戛纳导演双周主席
而5月4日第十一届FIRST发布会吸引了国内影迷的眼球,深焦小编也亲赴现场,见证了此次FIRST影展的惊喜:导演娄烨确认出任评委会主席的消息令大家欢呼雀跃。深焦也将继续关注FIRST影展,并于7月份在西宁为大家带来相关报道。
口碑榜走到第32期,希望大家继续对看过的电影踊跃投票(没看过可以暂时不投),让深焦和你们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你已经看过榜单上的影片,欢迎阅读我们的相关文章;如果你们对我们推荐的新片感兴趣,也欢迎到院线或是网络上观看。另外如果觉得有其他新片也应该进入榜单,一定请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夏日将至,和深焦DeepFocus一起燥起来吧!
上期口碑榜链接:本周看什么 | 国产电影逐对厮杀,最好的五月档?
新片榜
持摄像机的人(2016)
Cameraperson
导演: 基尔斯滕·约翰逊
编剧: 多丽丝·贝兹利 / 莉萨·弗里德曼
主演: 基尔斯滕·约翰逊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5/10
豆瓣:7.8/10
《持摄影机的人》综述
文|马鹏程
这一部将摄影记者从业15年以来直面的新闻画面拼贴起的记录影像,获得了22次项电影节奖项和31次提名,烂番茄新鲜度至今保持在99%,成为了2016最受关注的纪录片之一。克尔斯滕·约翰逊从布朗大学毕业后,独自前往西非,追随非洲电影之父乌斯曼·塞姆班 (Sembene Ousmane) 和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Djibril Diop Mambety) ,这独特的经历使得这位女性摄影师更多的关注战争、贫困和生存对人类的影响。在这部影片中,她将自己15年来拍摄纪录片时所积累素材剪辑在一起,用摄影机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人民的憧憬和历史的记忆。
将视点聚焦于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并始思考战争的根源。最后,克尔斯滕试图通过哲学寻找答案。克尔斯滕患有阿兹海默症母亲以及波斯尼亚那位不愿意面对历史记忆的老母亲是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探讨,而将摄影机本身对向那曾经发生惨绝人寰暴行的空间本身也是记忆的追寻或是记忆的延续。这些记忆通过图像,如同本雅明的辩证意像(Dialectic Image)完成了对于历史与现在的调查,而整个纪录片又如同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谱(Mnemosyne Atlas),通过对于不同历史画面的纵向和横向拼贴,试图探索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战争的本源。而在越发发觉这个世界的不可调和之后,则开始朝向德里达的解构。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2017)
밤의 해변에서 혼자
导演: 洪尚秀
编剧: 洪尚秀
主演: 金敏喜 / 徐永嬅 / 郑在咏 / 文成根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6.9/10
豆瓣:7.1/10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综述
文|淞可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是洪常秀作品中很不一样的一部,不单单是因为导演拍摄了有关自己的绯闻,还在于视听、情感和电影感的表达上。作为洪常秀的第19部作品,他的演员阵容依旧稳定。
金敏喜饰演陷入婚外恋风波的演员英熙,郑在咏和权海骁分别饰演她曾经的友人,文成根饰演导演一角,在影片中还发现了《北村方向》中的女演员宋宣美饰演场记,在洪常秀的不同作品中,会常常发现曾经的演员饰演不一样却又相似的角色。但《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无疑是为金敏喜量身定制,对于她思念的导演以及身边的男性友人均没有过多着墨,而反复表现最多的是金敏喜的情感思绪,它外化于英熙在咖啡馆门前边抽烟边哼唱的小情歌;她蹲在海滩边上画自己爱人的模样;她独自躺在江陵冷冷的海岸边;她在酒桌与俊熙姐接吻谈论被爱的资格….这一切如梦似幻的表演将她的忧愁又化作了那两句经典台词“我出去抽一支烟”和“最近啤酒变好喝了”。也因此在今年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最佳女主角的颁奖词这样说道:“她既是演员,也是艺术家。你不能停止注视她。”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同样分为两个章节去叙事,就像《生活的发现》(2002)里一样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1,2”来区分。如果仔细看两个一前一后不同时空的段落衔接是非常有趣的,两个章节可以是各自独立也可以是各自联系。在第一个章节结束后,字幕再次出现,片头音乐成为片尾曲。场灯渐渐亮起,金敏喜出现在空无一人的电影厅,(这与《这时对那时错》也形成了某种跨文本的呼应)她目光呆滞,拿起手中的咖啡,仿佛对刚才放映的电影若有所思,眼泛泪光。这就是第二章节巧妙的开场,与前一个章节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可以说上一个章节是戏中戏,也可以说英熙在思考自己。
影片中的黑衣人是区别于洪常秀其他作品的亮点,这样的玩味在他的作品中的确少见,黑衣人两次出现的动作均有着哲学似的意义。第一次出现是问时间,第二次是在客厅不停重复着擦玻璃的动作。关于这样神秘角色的设定,导演并没有给予过多回答,想必洪常秀也想在他的电影里留下些“谜题”。这样也增强了电影的暧昧性,时刻提醒我们他是在用剧情创造一个表象的世界。
本周排名:NEW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旧片榜
春娇救志明 (2017)
春嬌救志明
导演: 彭浩翔
编剧: 彭浩翔 / 尹志文 / 陆以心
主演: 余文乐 / 杨千嬅 / 蒋梦婕 / 曾国祥 / 邵音音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 中国大陆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0/10
豆瓣:7.6/10
《春娇救志明》综述
文|Jia
在《春娇救志明》中,彭浩翔延续了同系列前两部片中对都市情侣间细微情感的捕捉——莫名其妙的烦躁、不满和缺乏安全感,不正是情侣间拉锯战最微妙的导火索。
偶尔闪现的港式无厘头充满怀旧风,彭浩翔的段子虽“荤”却“荤而不腻”。
影片的最后高潮来自一场被春娇拆穿的由志明自编自导自演的绑架事件,和志明在所有亲朋友好友帮助下上演的表白求婚歌。这是个烂俗的结局吗?有点儿。但爱情本身不就是,你熟知他的把戏,能拆穿他的全部伎俩,而他仍愿意编排一出这样的戏码摆在你面前等你拆穿。时间、婚姻和年长几岁的春娇都无法逼迫志明长大,所有的担当与舍弃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而他同样也选择买一块supreme限量版大砖头)。
虽然编剧的功力在单个段落上可圈可点,但从故事整体来看逻辑仍略显脱节。二人同游台湾遭遇地震后,春娇对志明的责难略显牵强,少了剧情推进的力量。如果题目中的一个“救”字,约等于春娇“教会”志明长大,那这个教学方法未免有些过于简单粗暴。如今你依然能记起7年前,志明和春娇在香港林立高楼间的逼仄街巷内,用两支香烟点燃的罗曼蒂克的火花;而这次,恐怕难再有这样一个瞬间能被载入香港电影的史册。
无论如何,春娇与志明大概仍是华语爱情片中票房号召力最强的一对cp,彭浩翔自成一派的爱情轻喜剧风格仍值得走进电影院体验。
本周排名:15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喜欢你 (2016)
导演: 许宏宇
编剧: 李媛 / 许伊萌 / 蓝白色(原著)
主演: 金城武 / 周冬雨 / 孙艺洲 / 奚梦瑶 / 杨祐宁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6.7/10
豆瓣:7.3/10
《喜欢你》综述
文|余余
《喜欢你》是一部很典型的神经喜剧,这部电影继承了好莱坞黄金时代浪漫爱情喜剧的许多元素。神经喜剧的精髓之一在于差异化的男女主角,《喜欢你》在剧情设定上的“霸道总裁”和“职场小白”居然玩出了新鲜新意。金城武放下帅哥包袱,饰演一位性格怪异的酒店大亨,周冬雨自从《七月与安生》大获成功,也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戏路,古灵精怪的女孩比《山楂树之恋》的苦情妹更符合年轻观众对现代女性的审美。两个人从误会结识,因为美食结缘,在吃吃喝喝和吵吵闹闹里尝遍爱情滋味。值得表扬的是,虽然角色设定男女主角存在阶层地位的差异,电影却没有从现代“灰姑娘”的角度入手。周冬雨饰演的女主性格大条有才华,不是依附男人和爱情而存在的传统女性形象。
《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成功标志着国产“小妞电影”开始发轫。中国都市女性日渐成为电影消费的主力军,都市女性的情感悲欢和职场奋斗往往通过这一类型的电影来投射女性的欲望和幻想。女性不再沦为男性的附庸,角色塑造也不为讨好男性的欲望。独立自主,有自己的追求和性格是这一类电影女主角的共同魅力。
周冬雨俨然成了“小妞电影”的新代表,这让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同样顶着“谋女郎”的头衔出道,章子怡像她的前辈巩俐一样走了一条国际化路线,而周冬雨则固守在中小成本电影中扮演属于她的都市女郎。随着电影市场的再细分和城市文化的兴起,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的逐步崛起,这一类电影恐怕还大有可为。
本周排名:13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 (2016)
La Mort De Louis XIV
导演: 阿尔伯特·塞拉
编剧: 阿尔伯特·塞拉 / 蒂里·卢纳斯
主演: 让-皮埃尔·利奥德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 菲利佩·杜阿尔特
类型: 剧情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3.9
IMDb:7.0/10
豆瓣:7.1/10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综述
文|有毒崽
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曾凭借处女作《唐吉诃德》吸引《电影手册》的目光,其于2016年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展映中见世,赢得一片叫好。虽然电影得到众多媒体好评,入选《视与听》2016年十佳,但是美术上的华丽无法掩饰电影沉闷的基调,让观者看得乏困。片中没有辉煌的经历,只有帝王临死前的一段日常纪事被展现出来,缓慢而又难熬。
电影开头。花园里,在路易十四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的鸟语花香。宫殿里,在路易十四身前是一众大臣妃子的毕恭毕敬。国王是帝国的象征。作为一名圣明的君主,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兢业成就了之前帝国的繁华。虽然电影没有抒写路易十四生活之外的事情,但是导演把历史人物演绎成一个平常人,用其身体的状况去暗喻着国家的境况。左腿上的坏死痕迹正是这个帝国衰退开始的迹象。
片头过后,镜头便一直关注着路易十四自那以后从未离开宫殿的病躯。国王的住处原本是十分大气的宫殿,却因为房间里充满衰老的气息显得如此狭小。从对身体的特写可以看到,在死亡的恐惧面前,路易十四表现出如常人一般的挣扎与害怕。这种无力的身体行为一直支撑到突然响起的弥撒曲交响乐,路易十四瞪眼直视着观众,眼神里表达出身为帝王天生的坚毅。全片都没有设置配乐,却在此时响起音乐。精妙的声音设计让这场即将开始的死亡显得盛大而又平凡。
死亡的仪式走到最后时,御医对路易十四的身体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一种政治讽刺,讽刺在索邦大学教授与江湖骗子之间的选择。如果把御医的无知映射到执政者,电影的目的是将路易十四的死亡放大到帝国的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有着极大勇气的电影,用镜头去直视死亡,去关注这场死亡仪式结束前的时光。昏暗的灯光衬托着缓慢的叙事节奏,让一个显赫的帝王变得如普通人般平凡,对死亡同样抱有恐惧,抱有挣脱的想法。
本周排名:11 上周排名:13 位次变化:-2
追捕聂鲁达(2016)
Neruda
导演: 帕布罗·拉雷恩
编剧: 吉列尔莫·考尔德隆
主演: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路易斯·尼科 / 梅赛黛斯·莫朗 / 埃米利奥·古铁雷斯·卡巴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3.9
IMDb: 7.3/10
豆瓣:7.3/10
《追捕聂鲁达》综述
文|Cora
列举当今拉美世界炙手可热的电影人,一定会提及智利导演帕布罗拉雷恩。早年凭“皮诺切特三部曲”技惊四座,以超现实主义方式讲述现实故事的风格已成为其独特的创作标签。
2016年帕布罗执导了两部以二十世纪关键人物为主角的电影,即《第一夫人》和《追捕聂鲁达》。前者讲述的是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前后的故事,该片因其题材经久不衰的热度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精彩诠释而备受瞩目,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追捕聂鲁达》则颇具一番神秘色彩。对比《第一夫人》里浓烈的色调,《追捕聂鲁达》像一部黑色电影:背景设置在1948年的智利,诗人聂鲁达——20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因其身份遭受追捕。本片的另一个绝对主角是由让·盖尔·加西亚饰演的警察,想象自己是妓女和警察头子的儿子,他对部分人士的动机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从未见识过苦痛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律师对穷人的处境和需求一无所知。然而,在追捕中,警察跟随着诗人的足迹,既有其逃亡过程中的真实足迹,亦有其文学足迹,即聂鲁达刻意留下的侦探小说。这是一场无法被轻易定性的逃亡,即使实际距离总是若近若离,思想距离不断缩小。
该片一大亮点是警察的画外音。然而,与其说这是一个真实人物形象,不如说他是逃亡中的聂鲁达脑海里最动情的建构。他是聂鲁达的另一个灵魂,与诗人的灵魂本体无限接近却不具重合可能,执着地追寻着诗人的足迹,从鄙夷和不屑,走向理解与共情,制服沾染了诗意,倒在血泊中的是诗人的兄弟,是人民的儿子。
他是聂鲁达一首从未写成的诗。
《追捕聂鲁达》是碎片化的,例如武断的布景变化,公路电影的节奏与偶然,这是一场追逐,所有的风景场景都是途中值得纪念的印记。这是一部讲述诗人故事的电影,象征主义无所不在,每一个平凡的事物都具有延伸出普世意义的潜质。这是一部来自拉美的电影,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贯穿全片,那些思想顿空的瞬间早就被赋予了神意。
这不是一部讲述聂鲁达生平的电影,它重塑了聂鲁达的世界,那个只存在他的文字里的世界。
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帕布罗说道,在别处,是历史学家和记者帮我们记住历史和确认身份。在智利,是诗人。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时候让我感受到一种抽象的情感,就像导演劳尔鲁伊斯所说的一样:智利是一扇开向大海的窗。
聂鲁达注定会是荒瘠的土地上不谢的玫瑰。
本周排名:5 上周排名:- 位次变化:-
怒 (2017)
怒り
导演: 李相日
编剧: 吉田修一 / 李相日
主演: 渡边谦 / 森山未来 / 松山研一 / 绫野刚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悬疑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3/10
豆瓣:7.8/10
《怒》综述
文|沈念
吉田修一原作,李相日导演改编的《怒》在日本上映后硕果累累,收获16.1亿日元的票房(于2016年日本电影票房榜上取得第35名的好成绩),且获得评论界的高度肯定,不仅荣登电影旬报十佳,妻夫木聪也凭借本作中的精彩表现斩获2017年日本电影学院最佳男配角奖。
《怒》到底有何能耐同时征服挑剔的观众与刁钻的影评人?首先,其原作早就为电影改编打下坚实的基础。原作者吉田修一是交口称赞的畅销作家,他的作品如《恶人》(2007)、《再见溪谷》(2008)、《横道世之介》(2009)等近几年纷纷被搬上银幕,皆是票房风评双丰收,《怒》自然也不意外。
然而,成也原作、败也原作。由于原著的完成度极高,在改编过程中,李相日始终被牵制,直到最后才终于鼓起勇气,出于叛逆心理修改了结局(为免剧透,在此不表述修改部分)。导演接受采访时曾说,作出此番修改是由于途中意识到照本宣科改编原著并无意义。然而为时已晚,前半部分的忠实强调了结尾不和谐的反骨,反而证实了原著的完整。大段情感的烘托与构筑,都因结尾的潦草收场而显得虎头蛇尾,人物爆发式的表演也看似过犹不及的无痛呻吟,而这份“怒”则成了无因的愤怒,与此前工于心计的层层铺垫格格不入。
豪华阵容的演员表挽救了近乎崩塌的结局,妻夫木聪、宫崎葵、松山研一、绫野刚、渡边谦等老中青三代名优的每一次声嘶力竭都是一场力挽狂澜,这也是本片最大的看点之一。然而这场名优集结的盛会已然引起日本电影界的反感,据说吉田修一曾经放下“如果不是全明星阵容就不给改编权”的豪言壮语,这样的无理要求直接导致制作费几乎都花费在卡司上,对电影制作的长期发展而言也是弊大于利。
《怒》反映了社会人的种种病症,也与现实中电影界的光怪陆离形成一种奇妙的互文。哪怕影片本身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对于日影迷而言依然是2016年不可错过的日影之一。
(原载于《环球银幕》)
本周排名:3 上周排名:4 位次变化:+1
赴汤蹈火 (2016)
Hell or High Water
导演: 大卫·马肯兹
编剧: 泰勒·谢里丹
主演: 克里斯·派恩 / 本·福斯特 / 杰夫·布里吉斯.
类型: 剧情 / 犯罪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7/10
豆瓣:7.9/10
《赴汤蹈火》综述
文|戈弓长
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赴汤蹈火》是融入西部片元素的强盗片类型,却一反类型片的惯例,深刻触及了的当下美国的社会现实。片中兄弟匪徒毫无强盗的自觉,更没有任何“盗亦有道”的追求和豪情,只是仓皇地抢钱。两位警察垂垂老矣,对抓捕有心无力,在银行前蹲点以逸待劳,谈论着自己的退休生活。更为讽刺的是,兄弟抢劫银行却是为了最后到银行还贷,而警匪间却有着同是沦落人的认同。
正如影片中那位印第安老警察所言:“一百五十年前,这里都是我们的。现在掠夺的不是军人,而是银行。”——勾连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现实。片中的西部荒凉破败,人们消极绝望,银行像吸血鬼般榨取着他们的最后一点血汗。这是一个被国家与时代抛弃之地,那些泥足深陷却无力摆脱的人,只能以恶抗恶。
西部联系着美国的建国历史、美国的精神和价值,片中富藏石油却荒凉的西部正是当下美国的象喻。《赴汤蹈火》把罪恶以及导致罪恶的贫穷指向了金融机构,不由得让人想到重创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特朗普选战时对其拥趸做出的“遏制华尔街”的承诺。影片在悲凉和绝望的气氛中,也不乏对这一片西部热土的爱和怜惜。兄弟俩在戈壁的落日余辉下打闹嬉戏,宿命到来前的温情一幕令人动容。兄弟抢劫时,德州人民中不乏路见不平拔枪抵抗的,西部的英雄气质并未完全消逝。
本周排名:14 上周排名:12 位次变化:-2
杰出公民 (2016)
El Ciudadano Ilustre
导演: 加斯顿·杜帕拉特 / 马里亚诺·寇恩
编剧: 安德烈斯·杜普拉特
制片国家/地区: 阿根廷 / 西班牙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3.8/5
IMDb: 7.5/10
豆瓣:8.5/10
《杰出公民》综述
文|大卫
作家归乡,西班牙语,两个小时的纪录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部带着”睡眠片"标配的电影都不足以吸引人,但几乎是从一开始,观影现场就喝彩掌声不断,简直比旁边厅里的《爱宠大机密3D》还热闹。这让人不禁想起今年戛纳上的《托尼·厄德曼》,不过它的结局仍好过颗粒无收的后者,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杰出公民》以一种近乎无意识任其发生的幽默感贯穿始终,而其中蕴含的人情冷暖与文化隔阂又在不断揭下一些人们视而不见的伤疤。尽管《杰出公民》也有着一些常见的设定,比如灵感枯竭的作家,比如嫁给家乡好友的旧情人,大多数影片中作家的形象都是封闭而停滞的,他们往往是精神甚至物质上的完成者,文弱谦和的外表下往往有着一颗孤独桀骜的心脏,他们有着不切实际的批判倾向,对于弱势群体又保持着有底线的宽容;他们将这种矛盾的特质在影片里层层叠加,直至难以承受,就像《乡愁》《永恒与一日》。
但在片中作家与故乡的人与物,并不是简单的游历和伤怀的平行关系,而是立刻掀起了丰富的实质瓜葛,直至最后作家险些丧命。而《杰出公民》最"杰出"的在于,作家丹尼尔·曼多瓦尼(Daniel Mantovani)的本质和动机带有一定的弹性和变量,并且有着开放式的延伸。
你年少时离去的勇气是否足以支撑到两鬓斑白?当我们背井离乡后,乡土又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个可以随手拈来的话题,一些自嘲的素材?一组被粉饰浮想的意象?让人不安的底牌?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之地,你无法也不想接近的灯塔,你遮遮掩掩的灵魂驻地?还是褪去的壳,遥远的炉火,既定的方法论和宿命,将被捡拾的纠葛,燃烧的冰块,刺手的感伤,在耐心等你归来的洪水猛兽?
本周排名:7 上周排名:NEW 位次变化:-
八月 (2016)
The Summer Is Gone
导演: 张大磊
编剧: 张大磊
主演: 孔维一 / 张晨 / 郭燕芸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未上映
法国媒体Allócine:法国未上映
IMDb: 7.3/10
豆瓣:7.3/10
《八月》综述
文|沈青雨
《八月》是张大磊导演拍摄的致敬父辈之作。影片所采用的有距离的观看方式,并不是以小雷的主观视点去建构与代际差距相平行的区隔,事实上就影片的主要段落来看,在切入小雷的主观视点之前,导演更习惯于先以一种小雷同时也是被观照对象的“客观”表现方式:小雷在事件发生之后再入镜,如在父亲和几个好哥们唱起蒙语版的《母亲》时,小雷在歌声响起之后入镜。
这其中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即导演偏爱于用声音来串联转场,比如通过小提琴声来串联小雷的梦境到现实的转换,影片中还会有意地把声音的源头标识出来,如喇叭等。回到影片并非采用小雷的主观视点镜头来区隔子一代和父一代的问题,私以为这是因为导演将两代人置于同一时空中,他所想要叙述的有他眼中的父辈,受父辈影响的子辈,但更关键的或许是一段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来说都十分特殊的时间,在无所不在的闹钟的滴答声中,所有人都被迫“忙生活”,都“被成为”时间的经历者,小雷的特殊性或许就在于他想要主动成为一个主动去感受时间的人,当然在小雷的背后,隐藏着导演自己想要触碰一段逝去的时光的尝试。
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对“昙花”等直接对时间问题有所象征的符号进行了淡化处理,即便是表现死亡给生活施加的阴影时也非常克制。
本周排名:1 上周排名:1 位次变化:-
一念无明 (2016)
Mad World
导演: 黄进
编剧: 黄进 / 陈楚珩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
法国媒体Allócine:-
IMDb: 7.7/10
豆瓣:8.0/10
《一念无明》综述
文|钲子
《一念无明》是导演黄进的处女作,在去年的金马奖上斩获最佳新人导演和最佳女配两项大奖。影片聚焦了躁郁症患者——这个不被社会所熟知的团体。余文乐所饰演的阿东是一个躁郁症患者,父亲大海离家不顾,他一个人照顾着同样有情绪病的母亲,但母亲却一次又一次变本加厉的刺激着阿东,终于有一天阿东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错手误杀母亲,被判入精神病院。心怀愧疚的父亲接阿东出院后两人挤在板房之中,关系疏离的父子在夹缝中重新建立关系,躁郁症患者在社会中寻求落脚之地。
这是一部纯正的港片,但它不止讲述的是香港的故事,而是每个城市里的故事。从一个躁郁症患者牵连出一个家庭悲剧,从一个家庭悲剧描绘出社会的冷漠无情,从社会的冷漠无情又折射到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软弱。
电影中有句台词“这里最没有的就是空间”,香港是一个很缺少空间的城市,电影中连呼吸都嫌拥挤的房间、无法放置骨灰盒的小墓碑、食物都放不下的餐厅桌子,每一个细节都告诉着你,香港是没有空间的。就在这样一个拥挤的城市中,人被挤的失去了空间,所以每个人变得自私起来,学会逃避责任。父母有病送去老人院,精神病患者送去精神病院,路边有人出意外只会用手机拍摄下来。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身边的空间,最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人心之间的空间。导演用客观的镜头让你直面自己的内心,就像电影中曾志伟说的一样“不是什么都可以判给别人做的”。
其实,躁郁症就是这个城市,充满着无力却又逃不掉。
本周排名:2 上周排名:2 位次变化:-
20世纪女人 (2016)
20th Century Women
导演: 迈克·米尔斯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3/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6/5
IMDb: 7.4/10
豆瓣:7.8/10
《20世纪女人》综述
文|大芮芮
1979年的圣塔芭芭拉阳光正好,宁静的海滨小镇与今天并无异同。阴影之下,朋克摇滚的暗潮与其倡导的无政府主义精神全方位渗透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第二波女权主义者开始丢掉乳罩和高跟鞋,先反叛后解构的行为模式成为信仰。正如《二十世纪女人》第一个镜头表现得那样 —— 光天化日之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没了女主人公多萝茜(安妮特·贝宁 饰)的福特车,只有燃烧,没有解释。
这是前夫留给多萝茜和儿子杰米(卢卡斯·杰德·祖曼 饰)的家庭用车,导演迈克·米尔斯用最简洁的方式暗示了父亲角色在影片中的彻底缺失,以及所有男性角色沦为陪衬的命运。米尔斯说,这是一封写给母亲的情书,就像2010年他把《初学者》献给父亲时那样。
多萝茜是个不施粉黛爱且穿Birkenstock的现代派,出生于大萧条时期的她早就养成了在每一个尴尬时分点燃一根Salem牌香烟的习惯。没有人比贝宁更适合演绎一个55岁单亲妈妈的窘迫和可爱了。她微蹙的眉头,若有所思的神情,以及每一次豁然开朗的大笑是那么无序又浑然天成。面对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和“渐行渐远”的杰米,她努力忍耐、倾听、试图理解又保留看法。一方面,她寻求寄宿在家中的年轻女性艾比(格蕾塔·葛韦 饰)和朱丽(艾丽·范宁 饰)的帮助,不单是为了拉近与杰米的距离,也让她自己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当中(朋克乐队,地下派对);另一方面,她对卡特演讲中这个国家“信心的危机”感同身受,对艾比向杰米灌输的极端女权思想表示不满,也清楚这场朋克运动会比人们想象得更早结束。“他们知道自己不好听,对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多萝茜问艾比,“是的,然而当你创造艺术的激情远远超越了你所掌握的技术时,你的音乐爆发出一种近乎原始的能量......”
格蕾塔·葛韦格饰演的艾比可以看做是一个平行世界的弗兰西丝·哈。原本在纽约追求艺术梦想的她突然检查出患有宫颈癌,不得不搬回加州静养。毫无征兆的疾病和未尽的艺术梦想让她脆弱易怒又渴望关怀。因为大卫·鲍伊的《天外来客》,她把头发染成血红;因为苏珊·桑塔格,她细心地用相机记录身边每一个人与物件;因为自身的经历,她告诉杰米“不管你如何想象未来的生活,它永远不会朝着你设想的方向走......”
生活本身就不可预测,这也是碎片式叙述的《二十世纪女人》最迷人的地方。在推拉镜头调度下,我们跟着人物在Suicide、Buzzcokcks毫无章法的节奏下起舞,一会儿是当下一会儿是未来。而整部电影又是一份完整的回忆。即使结尾的叙述或多或少揭示了人物的命运,多萝茜和这些可爱的女人们对于我们始终是个谜。她们古怪、固执、用自己那套哲学生活,那套在上世纪看来先锋,今天仿佛刚刚好的哲学。
本周排名:6 上周排名: 3 位次变化:-3
雪山之家 (2016)
Sieranevada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制片国家/地区:
罗马尼亚 / 法国 / 波黑 / 克罗地亚 / 马其顿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7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7/5
IMDb: 7.8/10
豆瓣:6.9/10
《雪山之家》综述
文|朱马查
罗马尼亚新浪潮旗手克里斯提·普优入围去年戛纳电影节的《雪山之家》对观众来说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陌生语言的密集对话,政治历史社会议题无所不包的不停歇讨论,三个小时几乎只处于一室之间的压抑窒息,完全可以想象有的观众离开影院后会在心里对导演说上一句“真厉害”,然后再默默加上一句“这片打死也不会重看了”。
撇开它望而生畏的一面,《雪山之家》在这三个小时中表现出的丰富性也使它成为一部不太能被忽视的电影,镜头和演员的调度纯熟精致,情节画面的衔接和无时无刻的动态令人难忘,摄影机似主动又似被动地干预着“现实”。日常的琐碎与宗教的神圣相回荡、相冲撞的荒诞而现实感。政治历史与家庭故事交错展开,平凡家庭并不平静的半天浓缩着罗马尼亚尘封的动荡不安的历史与民族性,一如片名的寓意——冰雪覆盖的山脉。
当《雪山之家》在巴黎上映时正值炎夏,似乎是要让人想起当年《冬眠》登上暑假档的情景,不合时宜的片名,超长时间的话唠辩论。虽然不似《冬眠》在戛纳的凯旋而归,颗粒未收的《雪山之家》在场刊中却也拿到了3.0/4的评分,和另一部罗马尼亚影片《毕业会考》并排今年主竞赛第四位,好评之中就包括《正片》杂志(Positif)主编Michel Ciment的3星评价。《雪山之家》上映后也在媒体中收获了不少好评,在网站AlloCiné上收获3.8/5的均分,与其代表作《无医可靠》在该网站上的均分持平,3家媒体给出五星满分,16家媒体给出了四星。 媒体的好评大多围绕影片场景调度发出赞叹。《北方之声》(LaVoix du Nord)的Philippe Lagouche给出的五星评价中便说道:“精湛的调度还带有一丝刘别谦的意味——在误会之门进进出出的艺术”。《电视全览》(Télérama)影评人Pierre Murat也认为影片在多个人物之间完美过渡,同时掌控着情节与风格,“堪称罗伯特·奥特曼之后”。“Bande àpart”的Olivier Pelisson也表示整部影片“掌控空间之成熟,置景设定之聪明,镜头运动之老道,剪辑之流畅等等都反映出其情感之深沉以及个人的、集体的、家庭的、社会政治的关联利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买账,差评阵营里打头的即是著名的《电影手册》。影评人JoachimLepastier这样写道:“克里斯提·普优的奥德赛之旅变得越来越僵化了。在《无医可靠》(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2005)的暗夜之旅、《破晓时分》(Aurora, 2010)的致命之旅后,我们看到了这趟用了三个小时才上桌的丧席之旅。这部影片主要发生在布加勒斯特的一间悲伤忧郁的公寓里。当整个家庭因为父亲的去世而会聚于此时,这间公寓便因为几代人各自的偏执与失落一化而为一个高压锅。我们对这部影片抱有过希望,当电影的第一部分人们期待着神甫到访的时候。电影朝着一种混合着鲜明的滑稽讽刺和布努埃尔式的寓言故事的方向前进,就像泯灭天使进入了马克思兄弟的船舱里似的。然而这种希望很快就破灭了,被影片的炫技方式所打破。不可否认,对各个人物的运动和穿过房门的对话的调度的确体现着他的精湛技艺,但这种展示的意义也就止步于此了。在这种自如华丽的调度背后,电影的叙事堕入一种随便与笨拙当中,看看那对老情人狗血的翻旧账戏份。电影长着一副“主竞赛相”——反常的长度,古怪的片名——但说白了还是有着更多通俗喜剧的特点,而非契科夫式的荒诞与疯狂。戏剧构作发展仅仰赖着矛盾的堆叠和突然激化,却没有达到精神宣泄的自由释放。而在影片最后,大家放声大笑,我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对此情景的嘲讽,也是对这一形式化的表现方式的自嘲。”
英文媒体方面,《视与听》(Sight & Sound)主编Nick James和《洛杉矶时报》(Los Anegeles Times)的Justin Chang在场刊中都打出了三星的好评。网站Metacritic上该片获得了78/100的均分,9家媒体评价大多在80分以上,影评网站IndieWire主编Eric Kohn只给出了67分(B-)的中评,认为“普优展示了优秀的调度技巧,让他的表演者给出了一种怪趣内敛的表演,虽然也并不足以拯救每一场戏。哪怕就‘慢电影’的标准来说,这也是一部太过缓慢的电影。喜欢挑战耐性的人当然会乐在其中,就算这也不能为情节的每一个发展正名。总之就像电影中那套衣服,并不会适合每一个人,无论你用多少别针调整大小。”
本周排名:16 上周排名:11 位次变化:-5
只是世界尽头 (2016)
Juste la fin du monde
导演: 泽维尔·多兰
编剧: 泽维尔·多兰 / 吉恩-吕克·拉加尔斯
主演: 加斯帕德·尤利尔 / 纳塔莉·贝伊 / 蕾雅·赛杜
类型: 剧情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加拿大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48/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3/5
IMDb: 7.0/10
豆瓣:6.8/10
《只是世界尽头》综述
文|朱马查
戛纳宠儿多兰今年五月带给电影宫的观众们的,可能不能简单用惊喜或是惊吓来形容。在《妈咪》一部作品和戈达尔作品同时获奖的时候,大家便几乎将这位美少年捧上了神坛,这让他的这部《只是世界尽头》有了集结起最耀眼的法语卡司的号召力,也让大家对这部影片的期待放到了最大值。而带着这样的预期,好不容易挤进影院才能看到这部电影,这也大概是电影节期间放映过后大家在“节日荷尔蒙”作用下毫不留情的嘘声,或是沉默如谜的茫然的来源吧。
《只是世界尽头》改编自上世界法国戏剧先锋让·吕克·拉加斯的原名戏剧,讲述一名年轻知名的作家路易在离家十二年后重回家庭,试图告诉家人自己身染艾滋即将离世的消息。全片发生在一个下午一室以内一家之中,死神之剑高悬路易头领,离家之怨之念,家人之痛之嫉,所有都在这极其封闭短促的时空里发酵爆发,张力可想而知。而多兰的处理也是极端无比,似乎绝不折衷,全片由特写镜头贯穿始终,人物的目光神情,喜怒哀乐自然是一览无余,言语也是粗糙直接,一路控诉叫喊,争吵对峙,也是毫无停歇。而情感稍有缓和出,则是配上了多兰标志性的MV式抒情镜头与数段流行金榜歌曲展。诚然,我们无法否认多兰的野心,想要走出自己最熟悉擅长的青少年题材领域,选择拉加斯这部戏剧并非易事,在单一的调度和从头到尾繁复饱和的置景灯光中,观影重点反而集中到了演员的表演和剧本的语言上,而拉加斯所运用的大量喋喋不休,更正重复,停顿迟疑,未完之语要被完整演绎何其之难,稍不留意这层为了表现语言相较情感之无力的意思就淹没在了演员无休止的怒吼、粗口、咬牙切齿、怒目圆瞪、欲言又止、调转目光之中了。我们在《妈咪》中见到了多兰成熟的开端,然而在这部他自称“目前为止最为成熟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他在视听上的“逆生长”,一种对于呈现张力的方式肤浅的理解,一些对于生命尽头象征意向的随意运用。
自九月于法国正式上映后,《只是世界尽头》在媒体中收获的评价倒是并不难看,网站Allociné媒体均分也有3.3分,虽然是比不上当初《妈咪》4.4分的辉煌,但也是不少媒体亮出五星满分的结果。这其中最为支持的当属《世界报》,评价其为“一场家庭癫狂的临床诊疗,给爱之迷失的清醒一刀”,指出这部电影疯狂地使一些“超电影(运镜,特写)”和“超戏剧(重语言而非动作)”的东西共存。有趣的是,不少媒体自己产生了巨大分歧,我们看到杂志《ELLE》和《Telerama》就既有给出五星的影评人也有怒甩一星的,影评网站LCI也是同时打出四星与两星。
《正片》杂志给出的四星评价是这样的:“如果说《只是世界尽头》可能让我们觉得这位导演的上升之路和风格成熟过程遇到了一些阻滞,然而这种对于被爱的绝对需求的强烈甚至令人心碎的表达却是长留在心的。”《电影手册》同样给出四星评价,说“多兰的电影从不满足,《只是世界尽头》将这种渴望,大量的生气,激情和眩晕浓缩在了一出设置简单的心理剧里”,在该杂志九月刊出的长文评论中也提到“如果说这部电影比其前作更为粗放,是因为所有一切都被无力感和宿命感侵袭着”,“家这个概念在多兰看来是难以维持且充满对峙的,《只是世界尽头》可能是他对于这些该死的人和这种灭绝般的歇斯底里的最缺乏诗意的一次处理”。
细腻收敛,以情动人。这正是为什么本片值得一看的原因。
本周排名:17 上周排名:16 位次变化:-1
永远的托词 (2016)
永い言い訳
导演: 西川美和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未上映
法国媒体Allócine:法国未上映
IMDb: 7.7/10
豆瓣:7.9/10
《永远的托词》综述
文|Grace
《永远的托辞》是西川美和的长片电影第五作,由导演所著的同名小说改编。原著曾于2015年入围第153届直木奖,电影也荣获第90届“电影旬报十佳”第五名的好成绩。
本片也与文学相关。讲述衣笠夏子(深津绘里 饰)因一场交通事故不幸去世,她的丈夫——本名为衣笠幸夫的畅销作家津村启(本木雅弘 饰)——不仅在事故当晚密会情人,且在夏子死后没有丝毫悲伤的流露,只顾在网上搜索关于自己的新闻。然而,当发现自己的创作生涯陷入瓶颈时,他转而投身于夏子亲友遗属们——父亲大宫洋一(竹原手枪 饰)、儿子真平(藤田健心 饰)、女儿灯(百鸟玉季 饰)——的生活中,与他们建立起新的羁绊。在渐渐放下属于作家津村启的伪装,重新找回自我的同时,幸夫不得不直面自己一直努力回避的课题:生命中的至亲突然(擅自)离世后,被抛下的人该何去何从?
西川美和对声音、环境与道具等细节的巧妙运用,构成了她得天独厚的敏锐观察与细腻描写,巧妙地使生离死别的沉重话题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会心一笑。生存还是死亡?铭记抑或遗忘?再漫长的借口也总有词穷的一天,我们终要面对问题的答案。
本周排名:9 上周排名:6 位次变化:-3
诗无尽头 (2017)
Poesía sin fin
导演: 亚历桑德罗·佐渡洛夫斯基
制片国家/地区: 智利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4/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0/5
IMDb: 7.7/10
豆瓣:7.6/10
《诗无尽头》综述
文|柳莺
超现实主义者、乐观主义者、世界主义者……按在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上的种种标签都无法限制他自由的创作。同样,日渐老去的身体亦似乎与其无关。这位出生于1929年的智利导演,如今却在在奔九的路上狂飙突进。继2013的《现实之舞》后,他的第二部自传性电影《诗无尽头》在今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登场。他在影片中以浓烈的色彩,炙热的场景,回忆了上世纪40、50年代在首都圣地亚哥与一群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厮混的疯狂岁月。充满狂欢色彩的电影是导演对自己青年岁月的深情一瞥,也是他与家庭尤其是父亲本人的和解。有人四十便迟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却刚刚开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艳羡的后者,精神矍铄,滔滔不绝,像一个老顽童,充满好奇地注意着这个糟糕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动向。
有人四十便迟暮,有人八十青春期却刚刚开始。佐杜洛夫斯基恰好是令人艳羡的后者,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超现实的魔幻舞台,有那么多澎湃的幻想,和鲜艳的色彩。拉美超现实主义的最后捍卫者,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让诗歌与电影跳一支激烈的舞然后死去。
本周排名:8 上周排名:7 位次变化:-1
西葫芦的生活 (2016)
Ma vie de courgette
导演: 克劳德·巴拉斯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瑞士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4/5
IMDb: 7.9/10
豆瓣:8.4/10
《西葫芦的生活》综述
文|肥内
《西葫芦的生命》有其先天讨喜的优势:首先是一部“手作感”很重的黏土停格动画,其次是影片并没有沉溺在题材本身很自然引导出来的悲戚气氛,反而以一种轻快、乐观且明亮的节奏推进情节,使得观众的眼泪,会是在一种先验感受在得到了影片调性与故事设定的安慰下自然喷发,亦即,影片并不消费这个议题,但这点很可能跟影片赖以改编的绘本有关(但笔者无缘亲睹原著绘本,在此也仅能猜测),不过也可能跟编剧者有关。
《西葫芦的生命》编剧Céline Sciamma之前备受瞩目的《假小子》也同样以某种轻盈的语调,讲述了一位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在性别认同上产生的一段插曲;尽管片子大抵引入了悬疑侦探片的气氛。但真正令人讶异的是,2016年她的另一部编剧作品《当我们17岁》,竟也入微地深入描绘出两位17岁少年之间若有似无的情感,没想到在驾驭孩童情感世界时,居然也是驾轻就熟!总之,不论是《假小子》、《当我们17岁》或是有点想仿效科西胥的《女孩帮》似乎都保证了她在剧作上的张力布置;但是令人动容的是:她并没有把这一点以一般人预期或想象的那样,用相对浮面的方式,放到《西葫芦的生命》来。这种尝试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起码,在奥斯卡颁奖前夕,它已经在有法国奥斯卡之称的凯萨奖拿下了最佳动画影片和最佳编剧。
本周排名:19 上周排名:14 位次变化:-5
推销员(2016)
Salesman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制片国家/地区:伊朗 / 法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8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3.4/5
IMDb: 8.2/10
豆瓣:7.7/10
《推销员》综述
文|小A
阿斯哈·法赫蒂应该算是当今艺术电影界最自知的电影人之一了,他看上去特别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创造人物之间的矛盾。自知是一种智慧,在影展圈混得好的电影人或多或少都足够自知的能力。《推销员》就是法赫蒂运用自己创造矛盾的才能所制作的一款影展特供产品。故事里的矛盾创造得还行,高于影视界平均水平,值得学习。
但是和几年前闪耀柏林影展和奥斯卡的爆款《一次别离》比起来,《推销员》有明显的不足,事实上自从《一次别离》之后,法赫蒂就再难找到那种浑然天成的情绪了,正是这种情绪遮盖了《一次别离》里矛盾创造的匠气。《推销员》和前作《过往》都太刻意了,有太多为了冲突而冲突的转场。
从《推销员》在戛纳影展放映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片中要用《推销员之死》的戏中戏,我也关注了很多人的评论,几乎没有人想明白为什么。导演似乎在采访中提过故事主线和《推销员之死》的关系,但我读完采访实录的感觉就是导演在牵强附会。这部电影可以叫《推销员》,也可以叫《萨勒姆的女巫》或者别的什么名字,只要把戏中戏换成相应的作品就行。采用一部知名戏剧的桥段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和电影的片名,法赫蒂这次有点不太老实,感觉像是在蹭话题。
本周排名:12 上周排名:10 位次变化:-2
帕特森(2016)
Paterson
导演: 吉姆·贾木许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 德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90/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1/5
IMDb: 7.7/10
豆瓣:8.1/10
《帕特森》综述
文 | 郭连凯
你无法去找到一个词语去定义《帕特森》,就像你无法去找到一个词语去定于导演吉姆·贾木许一样,这个头发花白、经常在白天室内还带着墨镜的老头,从影32年来,一直都是独立于美国电影,甚至于美国独立电影的存在。
而今年5月份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的《帕特森》,拿到了场刊第二高的3.5分,却依然两手空空,铩羽而归。但贾木许的电影似乎已经不用“金棕榈”或者“最佳编剧奖”这样的标签去贴金,单单“贾木许”这三个字,就已经是最好的宣传,就会有人心甘情愿的起立鼓掌,大喊“Bravo”。
《帕特森》在镜头语言上则并无花哨与致敬,它的怀旧体现在片中角色:帕特森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在换班间隙用纸笔来作诗,下班之后带着自家斗牛犬去酒吧喝上一杯,与老板聊聊天,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免太过老派,几近脱离现代社会。他不看电视,拒绝使用手机,所以当公交车在半路故障抛锚,他甚至没有手机来给公司打电话报备,最后是一个小学生将她套着硕大卡通手机壳的iPhone借给他,这一幕的反差,显得的滑稽无比。
与角色高度统一,《帕特森》的结构分明,且极其规律:8个章节分别对应周一至周日,以及下一周的周一,影片的故事也发生在这8天内,每天以与妻子在床上共同醒来的俯拍镜头开始,上班、写诗、下班、遛狗、去酒吧喝酒、睡觉,如同机器人一般,在周一至周五重复,周而复始。这也是很多人认为《帕特森》空洞乏味的根本原因,因为它的剧情弱到几乎没有,就像是对一个无聊的人的无聊生活的无聊记录,令人昏昏欲睡。
但就在这看似一成不变的刻板翻拍中,才让人更加注意在不变中的细微变化,才令影片中的细节显得动人无比。公交车司机的工作属性让帕特森在每天都会遇见不同的人,使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之为非地理距离尺度上的“公路片”。帕特森喜欢侧耳倾听,五大三粗的蓝领工人大谈自己昨晚能泡却没泡上的妞;两个青春期少男少女谈论学校里的功课并抱怨个不停(惊喜的是,这两个小演员正是出演《月升王国》的杰瑞德·吉尔曼和卡拉·海沃德);坐在路边等着自己双胞胎姐姐的写诗少女(斯特灵·詹玲思饰,《招魂》,《僵尸世界大战》);在洗衣房洗衣服却不忘练习Rap的黑人青年;这些角色都是帕特森生命中的过客,没有名字。除了主配角之分,在人物本身上,帕特森并不比他们特别,都是平凡世界中的一份子。
贾木许如同一个得道高人,信手拈来的反高潮,平淡如水的节奏和毫无戏剧冲突的剧情,却让人心甘情愿的沉迷。能将平实与平庸拍的精彩有趣,除了贾木许,可能谁也办不到。
这世界上,有天赋的人永远都是少数,更多的是像帕特森、或许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是,谁说普通人的生活就不能一样精彩有趣呢?
本周排名:5 上周排名:5 位次变化:-
海边的曼彻斯特(2016)
Manchester by the Sea
导演: 肯尼思·洛纳根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北美媒体Metacritics: 96/100
法国媒体Allócine:4.5/5
IMDb: 8.3/10
豆瓣:8.7/10
《海边的曼彻斯特》综述
文|Cora
2016年的圣丹斯秀场,编剧出身的导演肯尼斯·罗纳根献上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抒情诗。独立影片《海边的曼切斯特》讲述了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Lee,中年男人,水管工,独居于波士顿一间简陋的公寓。由于长兄突然离世,他不得不回到家乡料理其后事,那些封锁在往事里的伤口不得不面对第二次撕裂。素描画般的海边小镇景色,现实与回忆的撞击游戏不停上演,渔船上的嬉闹声伴随着令人心碎的哭泣。罗纳根选择用自然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愉悦的忧郁,回荡着的是挥之不去的无可奈何:我们有权利选择逃避,有权利不与过去和解,有权利缩在坚硬的保护壳里,有权利选择如何继续早就遍体鳞伤的人生。
11月18日在北美院线上映后,该片更是收获了美国媒体的好评如潮,无疑加大了该片的冲奥筹码。目前已经拿下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并获影评人选择奖最佳影片提名的《海边的曼切斯特》在MetaCritic综评高达95分,给出了满分的《综艺》杂志评论道:“持续的悲伤和救赎的希望是和戏剧艺术自身一样永恒的主题,但是它们极少能勾起《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所有的这种揉杂了非凡的爱、愤怒、痛感和脆弱的幽默的复杂情绪。” 《纽约客》则评论说:“《海边的曼切斯特》里流线般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不禁想起《费城故事》。”男主角的扮演和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的光环则更为耀眼,已荣获哥谭独立电影奖、美国国家评论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沙漠棕榈成就奖、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含《纽约时报》、《旧金山纪事报》在内的不少媒体更是直接在影评里盛赞卡西的表演,在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角逐中被广泛看好。
本周排名:10 上周排名:9 位次变化:-1
-FIN-
欢迎为深焦口碑榜投票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爱乐之城(2)|金刚狼3|Elmarlamar|好极了